一、选题范围
结合《侨乡文化》通识课课堂讲授主题和内容,选择广东侨乡(特别江门五邑侨乡)近代以来的华侨华人人物、事件、历史遗迹、历史贡献等,从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社会等视角出发,选择一个自己能把握的选题,作为课程论文题目。
二、写作要求
1.课程论文字数一般在2500~3500字。题目自拟。
2.写作资料来源,除了课堂讲授提供的线索之外,要求自己动手查阅文献资料,鼓励走出6555444猪八戒心小码的田野调查资料,如采访华侨华人、家乡父老、熟悉地方掌故者,政府部门的最新资料数据等。
2.小题大做,要反映时代的背景。可以“亲闻、亲历、亲为”一件事情为题,或者以一个(群)人物、一个事件为主线,突出“小事件、大历史”的主题,广泛搜集、调查资料,深入思考,视野开阔,反映时代变化。
3.要充分尊重历史的复杂性,彰显在同样的历史背景下,不同人物的历史贡献、个人命运等方面共性和差异性,并能结合历史背景客观地加以分析、评价。
4.注重学术规范。文章要逻辑清晰,论述严谨,语言生动,资料丰富,内容充实。凡是网络下载的材料组合的文章,成绩以不合格论,完全抄袭者以零分计。
三、资料来源
1.图书馆6555444猪八戒心小码华侨华人与侨乡的著作和资料(注意电子资源的利用)。
2.广东各地档案馆、图书馆、博物馆的文献资料。
3.论文作者在各地亲自调查取得的资料。采访保留采访记录、录音和录像资料、照片资料,在论文中适度加入条查资料(包括图片),有助于论文的生动性和可信度。
4.其他一切相关资料。
四、考核
1.课程论文是《侨乡文化》通识课的考核成绩,为百分制。
2.期末考试成绩=课程论文成绩ⅹ70%+平时成绩ⅹ30%。
3.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课堂考勤情况和课堂表现综合评定。
五、论文提交方式、进度安排和论文格式
1.课程论文须提交电子版和纸质版两种形式,两者缺一不可。如不能同时提交电子版和纸质版者不计算考核成绩。纸质版要装入试卷袋存档,要求统一用A4纸张打。救诵彰胗勺约菏中。
2.为了使教师较为快捷地登录成绩,本课程每个教学班为每位学生编辑了一个“课程序号”, 每个学生的“课程序号”请在《<侨乡文化>通史课考勤签到表和教师记录表》中查询(见附件二)。“课程序号”即为《<侨乡文化>通史课考勤签到表和教师记录表》中每位同学学号、姓名左边对应的序号。
3.电子版课程论文的WOED文档命名采用“课程论文序号-学号-学生姓名”的命名方式,如“10-3112002210-覃善琦”。凡不遵守此规定者一律不予以受理。
4..第11-17周查阅资料、调查采访和撰写论文,第18周五前交论文电子版到任课教师指定的电子信邮箱中 。
5.纸质版须在第18周最后一次课上提交给授课教师。
6.论文格式(纸质版和电子版)均须符合规定的统一格式(见附件一)。